【物電學院暑期“三下鄉”活動系列報道之五】周口百歲老人緬懷紅色歷史

                          趙穎        2016-08-26        48

                        百歲老人緬懷紅色歷史

                        他們走過兩個世紀的交界,斧鑿的溝壑是歲月的鏡像,深埋的皺紋把百年間的繁華與苦難,故事一般平鋪直敘。戰爭年代的浴火重生,讓他們對生活有著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可以把苦難埋在心底,但我們不能忘記。”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他們的執著傳播紅色精神,鼓勵一代又一代青年。

                        尋革命傳承,緬民族情懷

                        七月七日,周口師范學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紅色印記”家電維修志愿團隊依舊在周口市川匯區七一路辦事處為市民提供免費修理服務。身著中國藍色軍裝的十六人團隊,借本次實踐活動踐行建黨九十五周年“重走長征路,重建長征精神”的主題精神。在維修過程中,志愿者們與社區里的老奶奶們嘮起了家常,苑本榮九十六歲高齡的仍舊身體硬朗,看到志愿者身著藍色軍裝,還精神矍鑠地為大家演唱革命歌曲。“共產黨像太陽,照在哪里哪里亮……”,戰血紛飛的年代,當國家命運生死一線時,全國同胞團結一致將民族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民族的團結力量經久不衰。苑奶奶的歌聲將引人溯回到革命年代,感悟歷經炮火的傷痛后依舊激昂團結的民族精神,同時也表達著她對青年志愿者的喜愛與歡迎。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老一輩承載的歷史情懷依舊鮮明的融入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憶歷史故事,倡文明新風

                        九十五歲的張爺爺步伐蹣跚的來到家電維修服務站。希望志愿者可以幫忙看看家中的唱片機。在他的帶領下,幾名志愿者來到了他的家中,客廳昏暗卻沒有一丁點灰塵油膩,從簡樸的書桌的旁邊志愿者們搬出了那臺大型古老的唱片機。

                        年逾古稀的張爺爺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也是小區的開明進步人士,這臺老式唱片機就是張爺爺“光榮歲月”的見證。改革開放之初他為了積極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向全民宣傳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普及共產黨知識。張爺爺拿出當時僅有的積蓄買了這臺唱片機,每天播放悠揚嘹亮的紅歌和莊重的共產黨系列講話伴,政府的號召就隨著初升的太陽傳遍整個小區。張大爺的嗜好不多,一每天準時為大家放唱片機,二聽唱片機,三唱紅歌,四看書。每到八九點鐘,常惹得一批年輕人、老年人經常拿個凳子圍坐在一起學習紅歌。回憶到這一幕時,張爺爺干枯的眼角頓時水光潤澤。為守護爺爺的回憶,志愿者們在院里檢查了唱片機,并迅速找到問題的所在,用一把螺絲鉗,一個萬用表等幾個簡單的維修工具,讓承載著回憶的唱片機時隔多年再次唱起爺爺熟悉的紅歌,他莊嚴的站著,努力挺直腰脊,表情嚴肅眼里卻掩不住笑意。直到那曲紅歌結束,張爺爺眼中再一次飽含熱淚,拍著志愿者的肩膀說:“小伙子,跟著共產黨好好干,未來就看你們的了!”

                        張大爺的拍肩期望給志愿者們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責無旁貸,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正是當代青年學子光榮而自豪的歷史使命。

                        揚長征精神,傳紅色基因

                        八十六歲的栗英奇老人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預警學院(原空軍雷達學院)一名留校教師,后來因傷退役,回到周口老家后仍致力于化學和醫學的研究。為幫助老人維修家里的老式電視機,志愿者們來到七一路市民小區。一進老人的院落,發現僅五十多平方的家里有很多晾曬的藥材。通過和老人深入交談了解到老人從小立志學醫因傷退役后重拾舊志,平時一直研究中藥并與醫學人士交流學習。那個貧窮年代許多人付不起西醫手術的昂貴治療費用,老人就自費買來藥材為慕名來求醫的人診治。條件艱苦的時候他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自己做的恒溫箱,成功孵化出小雞,帶來了很多生活便利。很受鄰里尊敬。對此老人爽朗一笑:“生活拮據一點不怕啥,如果你會點什么能對別人有幫助,這是最大的快樂。”聽到前來維修電視的志愿者們來自周口師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老人也不禁講起了自己求學經歷,感慨雷達和無線電隨著科技的進步飛速發展。叮囑志愿者們,學習知識能使人的思想開闊,人去等機會不好等,要先充實自己,告誡青年要眼珍惜現在的時光。低暗狹小的屋內兩張老舊的書桌占了很大部分面積,一張擺滿了整齊的書籍,封面和書骨都因為經常閱讀而泛舊,另一張上面瓶瓶罐罐收納整齊的藥材都是老人的心血收集。老人的侄女邊將老人床頭的藥理書籍擺回書桌邊解釋:“他年齡大了,很多事記不住,半夜想到的問題就得趕緊起來翻書做筆記。”子女常年在外,老人和侄女留守家中,小小的家雖然不富麗,但是這里是家的根。

                        老人的事跡中不難諳處老一輩的優秀品質,黨的優秀作風和歷史還在傳承,老人們的事跡也再繼續,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經典始終是當地青年學子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供稿人/高路 杜亞秋 郭憶蓮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