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電學院暑期“三下鄉”系列活動(五)】義務維修家電 暖情文明社區 |
![]() ![]() ![]() |
7月10日,是周口師范學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家電維修義務維修活動的第五天。今天志愿者服務團隊來到了七一路辦事處文明社區五交化院。 清晨,團隊成員像往常一樣教學樓前集合,清點人數,整理工具,出發。到達目的地七一路五交化院后,志愿者們依舊激情滿滿,拉條幅、搬桌子、整理工具,這里的每個人都沒有一絲松懈。 經過團隊成員前兩天的值班服務,今天的壞舊電器明顯少了很多。不一會兒,一位爺爺拿著電水壺走了過來,志愿者幫爺爺作記錄,當問到電話號碼的時候,爺爺十分不好意思的說:“我記不住電話號,手機在我老伴兒手里。”聽到這些話,志愿者們心里不由得揪了一下,國家科技發展如此迅速,年輕人越來越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但老人們卻漸漸的跟不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隨后爺爺又說到:“你們修理,我在這兒等著你們修理結束。”拿到電水壺后,團隊技術人員便開始工作,面對爺爺的等待,技術人員的動作不自覺地加快了速度,擰螺絲、拆線、組裝,但這加快的動作中絲毫看不出來一絲馬虎。 志愿者們與等待的爺爺坐在一起聊天,經過爺爺的訴說,得知爺爺是1935年出生的,今年已經85歲了,就是耳朵聽力不好,腿腳也不是特別麻利,但是爺爺的精神面貌卻十分好,一點都看不出來是八十五歲的人。與爺爺的交談中,爺爺講到以前的生活的艱苦,爺爺還說:“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國家的政策也越來越好了,還有教育也變得比以前好了很多,你們現在的思想要比以前我們的思想進步好多呢,這都要感謝國家,感謝黨。”志愿者們與爺爺天南海北的聊,一會兒爺爺的老伴兒也從外面走了回來,奶奶見爺爺在與志愿者滔滔不絕的聊天很是高興,奶奶說:“他就是喜歡和年輕人聊天,之前出來讓他跟別人說話他都不說的。”聽到這話,志愿者們很是欣慰。聽奶奶的講述,老夫妻倆感情很好,這么多年來幾乎沒吵過架。爺爺奶奶與志愿者們從感情聊到以前的工作,從工作聊到爺爺奶奶的孩子。這是,志愿者們突然間明白了志愿者服務實踐活動的真正含義,它并不是讓我們修理多少家電、連接好多少條線路,而是讓當代年輕人從電子信息的虛擬世界中走出來,到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去體會民情、感受生活、提升能力、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加出色的人。 時間總是飛快,一上午的時間總是很快就過去了,一轉眼又到了中午停工的時間。服務團隊成員稍作休整,為更好地完成下午的工作。 下午,團隊成員再次回歸工作,面對著那炎炎烈日,團隊成員的干勁兒更足了。這是服務站面臨了一個巨大問題——斷電,多虧了熱心的居民從自己家里扯出線來供電給團隊用,這樣才保證了下午工作的正常進行。這時,服務站接收到了一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風扇,這不禁讓團隊成員大開眼界,看到這笨舊的風扇都想去整理兩下子,遺憾的是最后因為零件缺失無法修理好。接著,居民又送來了兩個電動車充電器。接著,又有電磁爐被送了過來。志愿者團隊成員緊張而又忙碌地修理著。 晚上,天氣很是涼爽,在那西操場上依舊有團隊成員一起學習交流的身影,那朗朗交談聲中包含著團隊成員所有的心酸和所有的快樂。頂著烈日和壓力,這里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他們都盡著最大的努力,為居民、為社區創造者更大的便利。 一顆螺絲釘雖小,卻可以組裝成一艘大船,家電維修義務團隊的力量雖弱,卻溫暖了整個社區。周師物電學院三下鄉義務維修活動不僅使志愿者們提升了能力、扎實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入居民生活,體會到了民風民情。他們發現到服務站來修家電的大多是老人,這也使志愿者們看到了社會競爭的激烈和老人們的孤單。通過此次活動,相信志愿者團隊成員在以后的生活會更懂得民間疾苦,會更加熱愛生活。 (供稿人/賈艷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