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專業簡介 |
![]() ![]() ![]() |
專業代碼:070201 一、專業簡介 (一)歷史沿革 物理學專業始建于1975年,1982年開始招收物理教育專科生,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升為本科專業,2006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被評為河南省特色專業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二)特色優勢 物理學專業立足周口,服務河南,面向全國,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能力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形成三大特色: 1.建立“以人為本,按需施教;強化專業,分流培養”人才培養新模式,選擇教學技能強化方向的學生選修教師教育類課程,為就業做準備;選擇學科理論拓展方向的學生選修學科專業類課程,為進一步深造做準備。 2.創建“以賽促課、賽課結合”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針對畢業生就業面試和河南省高等學校師范專業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增設《中學物理說課理論與實踐》、《物理實驗技能訓練與教具制作》等特色課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3.教研能力、科研能力兩手抓,打造“雙專家型”師資隊伍。本專業要求專任教師既是學科理論方面的專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也是教師教育方面的專家,具有較高的教學素養,較強的教研能力。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新時代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具有堅定政治立場、高度社會責任感、高尚師德修養、良好人文與科學素養、先進教育理念、扎實專業理論、過硬專業技能、較強改革創新意識,勝任中學物理教學、教研和相關管理工作,畢業生5年左右預期成長為中學物理教學骨干。 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目標1 崇德愛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熱愛中學物理教育事業,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能夠依法執教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四有”好老師。 目標2 知理懂教 具備系統、全面的物理學專業素養、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熟練運用物理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技能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物理教學,通過教學研究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點問題。 目標3 能管善教 具備較強的班級組織、建設、管理能力和綜合育人能力,能夠在教育實踐中通過設計綜合育人目標、整合各種育人資源開展育人活動,落實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理念。 目標4 自我發展 具備終生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能夠緊跟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需求,關注國內外物理教育改革的最新進展與動態,具備較強的自我反思和溝通合作能力,實現專業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1:師德規范 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立德樹人為己任。遵守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具有依法執教意識,做到依法執教,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具體要求如下: 1.1立場堅定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自覺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認同,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外化為行為,實現知、信、行的統一。 1.2立德樹人明晰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執行,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秉承“尊道貴德、博學善建”校訓,立志成為“四有”好老師。 1.3依法執教掌握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要求,熟悉教育法律法規,遵守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具有依法執教意識,做到依法執教。 畢業要求2:教育情懷 理解中學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中學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從教意愿,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錘煉學生品格、培養創新思維和奉獻祖國的精神。具體要求如下: 2.1職業認同理解中學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中學教育事業,愿意投身于中學物理教育事業。 2.2教師觀念具有正確的教師觀,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自覺加強自身修養,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養成積極向上的情感,端正奮發的態度和持續努力的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3學生觀念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權利及個體差異,對學生富有愛心、責任心,對工作耐心、細心,樂于為學生成長創造發展條件和機會,做學生知識學習、品格錘煉、思維訓練、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畢業要求3:學科素養 掌握物理學科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理解物理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物理學科發展歷史和前沿。了解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體要求如下: 3.1專業知識系統掌握物理學科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深入把握物理學科發展歷史、前沿、發展動態和應用前景,理解物理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價值。具有綜合運用物理學科知識和學習科學知識分析解決中學物理教學內容問題的能力。 3.2基礎知識系統掌握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了解物理與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的邏輯關系。 3.3學科應用形成科學的學科觀,理解物理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物理學科知識的能力、應用物理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4實踐創新具有物理實驗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具有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意識。 畢業要求4:教學能力 具備依據物理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和物理學科認知特點,運用物理學科教學知識和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實踐能力,通過獨立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獲得教學體驗,具備初步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4.1學科認知了解物理學科認知特點,掌握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具有在教學實踐中培養中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意識。 4.2基本功底具備較好的普通話水平(二級乙等以上)和書寫技能,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4.3教學體驗具備初步的教學能力,能夠依據物理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一般規律和物理學科認知特點,運用物理學科教學知識和信息技術等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學業評價,通過獨立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獲得教學體驗。 4.4教學研究具備較強的說課技能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夠針對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展開初步研究,獲得解決問題或改進教學的方案。 畢業要求5:班級指導 樹立并落實德育為先理念,了解中學德育原理和方法,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和基本方法以及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策略與技能,掌握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組織指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獲得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有效體驗。具體要求如下: 5.1德育為先樹立德育為先理念,掌握中學德育目標、原理、內容與方法,了解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參與中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有效的體驗。 5.2班級管理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和基本方法,掌握班集體建設與管理的策略與技能,掌握共青團、黨支部建設與管理的原則和方法,擔任或協助班主任開展各種班隊活動,獲得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有效體驗。 5.3心理指導了解中學生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掌握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了解中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價值、內容與途徑,初步掌握中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參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有效的體驗。 畢業要求6:綜合育人 具有育人為本理念,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和養成教育規律與特點。理解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結合中學物理教學進行育人活動。具有初步的綜合育人方法和技巧,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設計并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獲得綜合育人的積極體驗。具體要求如下: 6.1育人為本具有育人為本理念,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特點,了解中學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與方法。 6.2學科育人理解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能夠發掘物理學科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初步掌握物理學科育人的途徑與方法,結合中學物理教學進行育人活動。 6.3育人體驗具有初步的綜合育人方法和技巧,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通過設計并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獲得綜合育人的積極體驗。 畢業要求7:學會反思 具有終生學習和專業發展意識。把握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能夠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求,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形成創新意識,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養成反思習慣,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學物理教育教學問題。具體要求如下: 7.1職業規劃了解物理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發展階段與路徑方法,把握國內、外中學物理教育課程改革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求,制訂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規劃,形成專業發展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7.2反思技能理解教師是反思性的實踐者,學會基于質疑、求證、判斷進行獨立思考,掌握反思筆記、課堂觀察、敘事分析和行動研究等反思方法與技能,養成反思習慣。 7.3反思改進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學物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進行有效自我診斷和自我改進,形成創新意識,獲得教學反思體驗,撰寫反思報告和物理教研論文。 畢業要求8:溝通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和作用,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精神,系統掌握團隊協作學習知識與技能,掌握溝通合作技能,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體驗。具體要求如下: 8.1團隊協作理解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和作用,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精神,系統掌握團隊協作學習知識與技能,掌握溝通合作技能。 8.2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參加小組學習、專題研討、團隊互動、網絡分享等協作學習活動;在教學實踐中獲得觀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組實習體驗,樂于與學習伙伴分享交流實踐經驗,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形成學習報告。 8.3有效溝通能夠與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家長及社區進行有效溝通,通過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獲得相關經歷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