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簡介 |
![]() ![]() ![]() |
專業代碼:080701 一、專業簡介 周口師范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置于2005年,為校級特色專業。本專業現有電子技術基礎省級精品課程和信號與系統、數字電子技術校級精品在線課程,擁有電子技術實驗室、信號與系統實驗室、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EDA技術實驗室、單片機應用實驗室、DSP技術應用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14個,為本專業辦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本專業重視專業實踐平臺的建設,現有校外專業實習基地6個,校內綜合實訓平臺2個,加大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近四年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100余項。 本專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適應周口市經濟發展需要,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移動通信、人工智能、汽車電子、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等智能類人才和技術需求,以通信技術、FPGA和嵌入式系統綜合應用設計為基礎,突出培養電子智能終端設備的開發與設計能力。畢業生在電子系統設計﹑通信與網絡技術和信號處理等方面具有較強能力。畢業生面向相關設計研究院(所)、企事業單位、學校及社會其他行業相關部門,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硬件及軟件設計、電子系統工程、開發、調試、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等工作。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夠適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和研究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企業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意識,能在電子技術、信息處理、通信、智能控制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畢業5年后在社會和專業領域預期達到的具體目標包括: 1.政治立場堅定,主動踐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法律法規,具有寬廣的人文知識、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養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強。 2.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與工程技能,獨立發現、分析與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工程問題,勝任電子設備、信息系統及通信系統的設計、開發、集成和應用等方面的工作。 3.能夠緊跟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電子信息領域發展前沿的關鍵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創新見解與解決方案,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4.具備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企業管理能力,能夠在工作中勝任項目經理角色,發揮有效作用。 5.具有國際視野和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通過繼續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升工程實踐能力,適應行業交流和發展需求。 三、畢業要求 根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特色及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人文社會科學、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的學習、講座、社會活動、文化活動、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實驗、實習、座談等環節,使畢業生達到如下基本要求: 1. 工程知識:具有運用數學、自然科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識解決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1-1掌握數學、物理知識,能將其用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識學習,并能對電子信息工程問題進行恰當表述。 1-2掌握電子電路、信號與系統、計算機、通信及其它工程基礎知識,能將其應用于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工程問題的軟硬件分析與設計。 1-3掌握信號獲取、處理與傳輸等電子信息基本理論,能將專業知識用于推演和分析電子信息工程中信號檢測與處理方面的復雜工程問題。 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2-1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表達和分析,以獲得有效結論。 2-2掌握文獻、信息、資料的分類和一般檢索方法,能夠借助文獻研究等方式分析和表達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電路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信號獲取、檢測與控制等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或單元(部件),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3-1能夠利用專業知識,設計滿足要求的系統、軟硬件模塊或工藝。 3-2在設計中能夠綜合利用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知識和新技術,體現創新意識。 3-3設計中能夠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夠基于電子信息科學原理,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4-1能夠基于電子信息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軟/硬件模塊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 4-2能夠針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選擇技術路線、設計實驗方案,獲取實驗數據。 4-3能夠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解釋,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現代工具使用:能夠針對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模擬與仿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儀器、儀表等現代工程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理解其局限性,能在復雜工程問題中合理選擇并使用。 5-2具備使用實驗設備、軟件和現代工程工具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模擬或仿真的能力,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電子信息領域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電子信息工程實踐和電子信息行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6-1具有工程實踐經歷,了解電子信息行業相關的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了解工程實踐和電子信息行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與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關系。 6-2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合理分析和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電子信息行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對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規律有明確的認識,能夠理解和評價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1理解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意義。 7-2了解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能夠理解電子信息行業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8-1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8-2理解工程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在工程實踐中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個人與團隊: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能力,能夠在電子信息相關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9-1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分擔任務,并承擔責任。 9-2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勝任團隊負責人或成員角色,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 10.溝通:能夠就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0-1具有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能夠就本專業的工程問題跟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溝通交流; 10-2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外語應用能力。 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電子信息領域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1-1理解工程實踐中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11-2能夠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12.終身學習:對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 12-1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拓展知識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2-2針對個人和職業發展的需求,具有不斷學習、自我完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
|